歐洲官方披露照明行業內的“偏差濫用”現象,夸大所售燈泡的亮度和能效被指是整個行業內的通病。
那些“節能”的鹵素燈泡,其實暗藏貓膩。近日,宜家、飛利浦、通用電氣、歐司朗等知名品牌就因涉嫌夸大所售燈泡的亮度和能效,被歐洲官方集中曝光。
瑞典消費者協會披露的2012年至2014年測試發現,一個28瓦的飛利浦鹵素燈泡要比其所宣稱的亮度低24%,而一個通用電氣70瓦的鹵素燈泡也要比其宣稱的暗上20%。此外,宜家53瓦和70瓦的燈泡均無法達到標明的性能表現,低于所宣稱數字的16%。
英國《衛報》稱,歐盟在燈泡測試中允許有10%的偏差,而這些制造商正是利用了官方這一漏洞。
今晨,歐洲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杰克·亨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被內幕者告知,這一問題是整個行業內的通病。如果這種手法用于所有產品,歐盟人每年將會為多花出的20億歐元能源賬單埋單。”
打擦邊球
官方允許10%偏差 公司因此“夸大”能效
瑞典測試稱,一個42瓦的Airam鹵素燈泡實際上要消耗高出25%的能量,才能達到其所宣稱的630流明(光通量單位)的亮度。報道指出,這一差異是由于制造商利用官方在測試燈泡上允許偏差造成的。歐盟對于燈泡測試允許有10%的偏差門檻,這意味著一個在廣告宣傳中被歸類為600流明亮度的燈泡,實際上只有540流明亮度。
《歐洲時報》稱,歐盟規定生產商除了在燈泡包裝上要標明能源效率等級以外,還要用瓦特和流明來標示相對消耗。而瑞典消費者協會發現,這兩個數據都被夸大了。
歐盟環境委員會表示,許多廠商在產品使用壽命問題上,也同樣因檢測規定中允許技術偏差而將其夸大其詞。
報道稱,那些“節能”的鹵素燈泡其實是最不省電的。雖然不能說這種做法違法,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已經構成了欺騙行為。而歐盟從2012年就開始著手想要把檢測技術偏差降低,以防止這種現象泛濫,畢竟之前的規定顯得太陳舊和太寬松。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產品技術偏差范圍已經不可能超過2%-3%。
2015年在“酷產品”(由歐洲環境局發起的項目活動,主要研究和評估歐洲能源領域問題,致力于削減能源消耗和改善環境)發起的媒體輿論壓力下,歐司朗和飛利浦終于決定把標有“節能”標志的鹵素燈泡從市場上撤下來。
追訪研究者
測試調查因問題普遍“所有人都在這么做”
一名照明行業高管告訴《衛報》,“偏差性的操作手法”非常猖獗,導致一些更小型的企業將低于標準的產品投放進市場。
這一匿名消息源表示:“所有的主要品牌都這么做,沒有人清楚這一問題到底是怎么回事,所有人都跟著做才能競爭。過去我們按照產品包裝上的測量值生產,但是當我們測量競爭者的同等產品與實際不符時,不得不玩同樣的游戲。我們在競爭性的市場,如果我們不這么做,將會是傻瓜。”
歐洲照明協會秘書長斯托普拉爾指出,行業內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而歐洲照明協會測試甚至發現有些產品所宣稱的燈泡性能出現了高達35%的偏差。很多燈泡是在歐盟外制作的。
瑞典SP技術研究學院為瑞典消費者協會進行了此次測試。該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海德威斯特告訴記者,雜志、測試產品公司、進口機構或是制造商都聽說了這一事情或是可能存在的問題,才讓學院測試并進行調查。對于將這一問題歸為利用歐盟漏洞有點夸大,但是他相信歐盟的指令、標準和限制必須持續更新,跟上產品質量改進的步伐。
海德威斯特告訴記者,歸根結底出現“偏差操作”泛濫,也是因為經濟問題,因為所有人都在這么做。
“公司回應”
宜家:涉事產品今年9月停售
法晚記者發現,宜家、飛利浦、歐司朗、通用電氣均在中國設有分公司,并銷售照明產品。宜家對《衛報》表示,如果消費者對所購買的燈泡不滿意,可以尋求退款。宜家中國區公關經理許麗德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宜家相關人士對曝出的問題已經做出了解釋。而宜家自2015年9月1日開始,在所有宜家商場只銷售LED燈具和燈泡,《衛報》文章中所提到的全部為鹵素燈泡,早已不在宜家銷售。
許麗德稱,無論在任何市場,宜家都將遵守當地有關法律法規作為其經營活動的前提,且消費者的安全和權益始終是宜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過,對于記者問及“這一問題是否為行業內潛規則”,“是不是不僅僅涉及一款產品”,她并未作出進一步回應。
飛利浦:包裝更新去掉“環保”
飛利浦公司發言人喬·皮卡多表示,公司遵守相關標準,并致力于進行正確的產品標簽說明。她表示,每個燈泡的性能均有差異,這是產品的自然特性。而鹵素燈泡由于鎢線圈差異更是如此。“平均來說我們的燈泡都能很好地達到產品標識性能,并在允許的10%的偏差范圍內。”
飛利浦公司另一位發言人簡內特·哈珀告訴法晚記者,飛利浦的燈泡符合所有歐洲和國際標準及條例。飛利浦致力于投放與包裝上同樣級別的價值(產品)。作為全球照明設備的領導者,飛利浦在引領照明行業轉向更加能源有效性上處于領先地位。鹵素燈在2007年推出,最近包裝更新,飛利浦已經在鹵素等系列產品中去掉“環保”這一字眼。
歐司朗:無法代表電子部門評論
歐司朗公司發言人托斯坦·沃夫在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表示,關于電子產品的生產偏差問題,公司無法代表電子部門進行發言。該發言人讓記者聯系歐盟行業相關部門尋求進一步評論。
歐司朗照明公司是西門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也是世界上兩大光源制造商之一。根據資料,歐司朗在中國共設有四個生產基地,并擁有研發中心,在華員工總數超過10000人。
此外,記者同樣試圖聯系通用電氣負責照明業務的發言人,截至發稿時并未收到任何回復。
“對話官方”
未來5個月內制定法律限制行業通病
記者:為何這一問題現在才披露?
亨特:“偏差濫用”這一整體問題,是由國家性的官方機構披露出來的,早在2012年歐盟委員會就進行了探討。這也使得國家級別的專家和其他股東支持彌補這一漏洞。而消費者產品測試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問題的存在,且我們被行業內幕者告知,夸大所售燈泡的亮度和能效是整個行業內的通病。
當歐盟委員會無法成功彌補這一漏洞時,我們于本周發起媒體運動,在北歐數百家平面、電視和廣播媒體上披露這一問題。
記者:怎么會有漏洞被公司鉆?
亨特:制造商和進口商需要對其諸如電視、冰箱和其他產品上的能效負責,而官方負責測試這些宣稱的能效。不過,官方容忍在實驗室測試時出現偏差,或是誤差。這種“容忍度”依不同產品而異,在歐洲主要是在10%左右。但是,測試的技術已經向前發展,然而“過量”的偏差容許卻依然存在。
而即便最后偏差容許范圍降低,歐盟監管者絕不是有意讓制造商利用這一規定。由于這一點無法具體到用法律說明,所以,導致了如今制造商生產一些實際上他們知道要表現差得多的產品。而這些產品中已經不合法地存在于市場之中,因為其耗費了太多的能量。
記者:現在是否有阻止的措施?
亨特:歐盟委員會已經進行了會議討論,計劃對所有產品停用這一偏差。這一修正意見最終成為法律落實需要5個月的時間。直到現在,國家級的官方機構仍然還是無力阻止企業濫用這一漏洞。
而這一漏洞仍然會出現在電視、冰箱、洗衣機等一系列日常產品中。
記者:這一問題造成怎樣的損失?
亨特:測試表明一些燈泡比所宣稱的要暗25%,這些不恰當的表述將會影響能量的實際使用和碳排放。
制造商使用這一偏差漏洞欺騙消費者,而如果一個公司濫用這一手法,很顯然其他競爭者也如法炮制,否則他們將處于競爭劣勢。“酷產品”預計,如果這種利用偏差的手法用于所有產品,歐盟人每年將會為多花出的20億歐元能源賬單埋單。(來源: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