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國制造2025》以及“工業4.0”等理念的引導下,“機器換人”成了家居行業討論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家居企業引入“機器人”作為提升效率的關鍵,而實際上,對于家居業的“機器換人”現象,業內的觀點不一。
“機器換人” 一個宣傳的噱頭?
工業4.0在德國提出來以后,有很多廣東企業在積極應對,在家居行業也有一些典范,但這些典范還是比較少,可能僅僅局限于某類產品。而且,不管是板式家居還是實木家居,可能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目前大多數的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能力擔當起這一改革?所以,在家居行業“智造”是否僅僅是個噱頭?
目前家居企業在這上面走在最前端的,可能是擁有互聯網基因的尚品宅配了。無論是線上線下,媒體公關,尚品宅配都可謂是不遺余力的宣傳自己“中國智造”的概念。機器指揮人干活。“比如加一個零件,機器人會說請拿兩塊板出來,告訴你是橫著還是豎著放進去,進入后自動切割,從訂單處理供應鏈流出來后傳到機器,效率是一般企業的6~8倍。”尚品宅配的李連柱說,去年他們組建了一個團隊,從外面買機器人研制自己小型的生產線,零件由機器自己加工出來。
我們不知道是否真如李連柱說的那樣,效率能達到一般企業的6—8倍。但能做到尚品宅配這樣的企業并不多。大多數企業面臨的困難非常多,“機器換人”說起來很美好,但具體實現起來卻并非易事。背后往往是巨額的設備投入,同時機器的損壞、缺人維修等問題也會浮出水面。此外,機器人概念在中國資本市場被炒成風口上的豬,但實際上,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還是在低端掙扎,缺乏核心技術。
盡管這一新概念還存在諸多弊病,但還是有很多企業插足,卻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目前對大多數企業來講,其實還只是一個宣傳的噱頭,只是有名無實的機械化。“機器換人”,僅限于那些有一定實力且各項基本功已經完善的企業。
機器人和人搶飯碗?
馬云曾經預言,“30年內機器人產業會有飛躍發展,未來機器人會像汽車、飛機一樣普及”。同樣我們也看到,富士康裁掉了6萬人。那么,“機器換人”是否會威脅家居行業勞動者存在的價值?其實,家居行業“機器換人”興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斷減少的利潤,以及不斷上升的人工成本正在壓縮著傳統家居制造業的生存空間;二是在政府的主導下,中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結構調整中,企業的硬件及軟件都必須跟上國家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步伐。
一直以來,“中國制造”就是低質、低廉的代名詞,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廠,制造業的地位卻一直難以得到提升,因為我們還有很多的制造業一直停留在大批量產出的層面。家居行業作為傳統制造業的大板塊,在產品質量問題上經常被爆出化學物質含量超標、所用木材造假,產品設計的模仿、復制、抄襲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借著“工業4.0”的升級,相信這些問題都能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對于家居行業來說,傳統工匠才更加的了解生產工藝中的一些特性,把工藝的調整完全地壓在一個機器人身上,這顯然不太實際。再精密再智能的機器人,都要接受人的指令,且為人服務,而非威脅勞動者存在的價值。被機器人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資源,可以配置到更精密的崗位上去。
科技的進步,必然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進而也減輕人的勞動強度。自動化技術日臻成熟,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取代人的崗位,那些危險的、繁重的、枯燥的工作由機器人來完成,對此,我們不應感到沮喪和恐慌,而應是幸慶。“機器換人”是把雙刃劍。用得好,企業的競爭力迅速提升,邁上發展的快車道;用得不好,投資失敗,效益受影響,甚至企業倒閉。
在勞動力密集的家居行業,大規模的自動化能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勞役釋放,所以“機器換人”肯定是大勢所趨。但如何理解“機器換人”、如何有效地實施針對性地“機器換人”,都將決定企業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的成敗。